地下鄉愁藍調

地下鄉愁藍調

馬世芳著散文集
《地下鄉愁藍調》是馬世芳創作的散文集,2007年10月由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出版的圖書。這是一本披着音樂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關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紀念冊。
    書名:地下鄉愁藍調 别名: 作者:馬世芳 類别: 原作品: 譯者: 出版社: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頁數:249 定價:34 開本:32 裝幀:平裝 ISBN:9787563366972 文學體裁:散文集

内容簡介

這不僅僅是一本樂評集。

這是一本披着音樂外衣的青春事件簿,一部關于已逝年代的往事紀念冊。

一九七一年,史上最偉大的搖滾樂團披頭士已經解散;樂史"三J”——吉米·亨德裡克斯、珍妮絲·喬普林、吉姆·莫裡森都已不在人間;一九六〇年代“伍德斯托克國”那個充滿鮮花和大麻味的嬉皮夢被滾石樂隊的阿爾塔蒙特慘案徹底粉碎。

這時的馬世芳,并不知道大洋彼岸的痛苦與迷茫。

一九八一年,胡德夫、楊祖珺已因“美麗島事件”遠離歌壇、各奔東西,“民歌運動”即将走到盡頭;随着羅大佑、蘇芮、李宗盛、張艾嘉等人的嶄露頭角,台灣樂壇的巅峰期已在不遠處招手。

這時的馬世芳,并不知道他家的客廳,正是這場變革的集會場所。

然而,整整“晚出生”一個世代的他,把本屬于上一輩人的青春記憶,用一篇篇感同身受的文字記錄了下來,轉換成為或激動、或落寞、或感傷的種種情懷,如今的我們再随其追憶這些情懷,也許隻是為了想要知道自己是從何處而來。

搖滾樂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着寂寞,我們的青春,又何嘗不是如此。

圖書目錄

鄉愁是給不回家的人——序馬世芳《地下鄉愁藍調》

你和我和一隻狗叫布——兼序馬世芳的《地下鄉愁藍調》

緻簡體中文版讀者

門,消失的酒吧與青春期

二十歲的佩珀軍士與十六歲的我

白碟遺事

寂靜的聲音,一九六六

遙望嬉皮世代的背影——《烏茲塔克口述曆史》序

一個唱垮了政權的搖滾樂團

青春舞曲——我的記憶,關于那些歌

那時,我們的耳朵猶然純潔

“美麗島”的前世今生

這是最最遙遠的路程

我涼涼的歌是一帖藥——“民歌”小史

坐進時光機,擋下那瓶毒酒

一本音樂雜志如何撼動社會?——從《滾石》雜志說起

西雅圖故事——一則廣播稿

擁舞的詩神與厲鬼

那柄火焚的紅吉他

這一夜,搖滾失去了童貞

光環毀棄,美夢驟醒——關于《列侬回憶》

我所知道的科恩

深邃南方升起的吟哦

那些寂寞美麗的噪音

有一陣風——《地下鄉愁藍調》後記

作者簡介

馬世芳,一九七一年夏生于台北。寫作者、廣播人、music543.com站長。

馬世芳的文字,往往揉合私我的青春記憶與波瀾壯闊的時代背景,筆端飽蘸情感,念舊傷逝之餘,也能引領讀者側身曆史後台,懷想曾經滄海的激情與幻滅,于同代人中獨樹一幟。

父親是作家亮軒、母親是廣播人陶曉清,馬世芳耳濡目染,自小喜作文,九歲開始做廣播,十五歲因為一卷披頭士精選輯迷上老搖滾,并夢想以文字和音樂為生。

大學時代一面主編《台大人文報》、一面在中廣青春網引介經典搖滾樂。畢業前夕和社團同學合編《1975-1993台灣流行音樂百張最佳專輯》,雖是學生作品,選題制作卻出手不凡,至今仍被視為樂史重要文獻。

一九九五年退伍,編纂《永遠的未央歌:校園民歌20年紀念冊》,亦成為研究台灣流行音樂的必讀參考書。廿七歲和朋友合著《在台北生存的一百個理由》,轟動華人文化圈,開類型出版風氣之先。

二〇〇〇年,馬世芳創辦音樂社群網站“五四三音樂站music543.com”,跨足社群經營與獨立音樂發行事業,屢獲台灣金曲獎與華語音樂傳媒大獎肯定。

二〇〇六年,第一本散文集《地下鄉愁藍調》在台灣出版,獲得各方贊譽,入選《誠品好讀》選書單、讀書人年度最佳書獎,入圍金鼎獎“最佳文學語文類圖書獎”。

馬世芳目前在News98主持“音樂五四三”節目,并持續撰寫雜文、專欄與音樂文字。

媒體評論

搖滾樂看似熱鬧,實則無處不浸透着寂寞。它的核心往往就是“和這個世界過不去”的寂寞。而那撼動了整個世代的、真正了不起的搖滾樂,便是找到了那條紐帶,把千千萬萬人的寂寞和蕭條,串織在一塊兒。每個搖滾迷多少都是寂寞的,即使和幾萬人一起在轟轟然的樂聲中歡呼落淚,也隻是把這份寂寞複制成幾萬份。

——馬世芳

就像詹宏志先生寫的一樣,“馬世芳仿佛是一個老靈魂裝錯了青春的身體”,馬世芳的文字是我周圍的朋友當中唯,那麼重視中文字詞精準,标點正确,文法通達的作者……甚至讓人覺得,這個人搞不好連賦格之類的問題都考慮進去。他就像父親甚至祖父級的作家,用正确、字字斟酌的中文,描寫着我們這一代周遭僅存的一些上一代的美好。

——KingKiang

七零一代人,總覺得自己錯過了披頭士,錯過了鮑勃·迪倫,不能親曆他們的年代,很是遺憾。于是,在被音樂迷醉的時光中,一味地惡補一切和披頭士或鮑勃?迪倫等有關的東西。這本書中,我看到了一個年輕人對那個不屬于自己的年代的遙想和仰望。

——綠茶

雖然擁有常人望塵莫及的“傳奇”經曆,馬世芳對青春的回望并不讓人感到絲毫的距離,而是以他“推敲到快有潔癖”的詩質文字,擁抱一切“可能的讀者”。于大多數對搖滾樂知之甚少的讀者來說,《地下鄉愁藍調》不是在說什麼搖滾樂,而是以之為引,講述一個騷動喧嚣的大時代,一段激情與幻滅的青春,以形而上的“鄉愁”輕叩人之存在的窄門。

——drunkdoggy

作品摘錄

那年你剛考上第一志願,這都要歸功于那位體罰與惡補不遺餘力的國中(相當于内地初中)班導師(時至今日,她依舊定期出現在你的噩夢裡)。國中三年,記憶完全一團混沌,隻剩若幹鮮明的片段,每個片段都浸滿了恐懼。

比如作業沒有寫,天蒙蒙亮的時候,就跑到班上借同學的來抄。奮力抄到一半,說笑的同學們倏然沉默下來,你回頭,赫然是老師。她反常地早早來到學校,并且故意從後門靜靜地潛進教室,就為了來這麼一個突擊檢查。你抖抖索索把紙筆收起來,老師卻什麼也沒說,隻沉默地坐到了她的桌前。足足一小時之後,等全班到齊,她才慢慢開口:“沒寫作業的自己起立。”之後,自然是一頓好打。

老師總是叫你們趴着,用藤條狠狠抽打你們這些小男生的大腿——那支藤條長而且韌,像釣竿一樣彎曲着,尾端炸開了花,于是用膠帶一圈圈纏起來,“嗖”地甩下去,一條血痕立刻鼓起來,辣麻麻、涼飕飕的,回座之後,坐也不是站也不是。老師并不随身帶着藤條,它總是擱在教室前面的桌子抽屜裡,你當值日生的時候還用它打過闆擦。有一次藤條不知道被誰偷走扔掉了。

遍尋不得,便跑去隔壁班借了一條三指寬的厚木闆來用。嗬,木闆比藤條厲害多了,力道深深吃進肉裡去,挨完打的手心整個腫起來,亮得發紫,不像藤條隻是痛在皮上。你想,那個偷藤條的家夥一定後悔莫及。還好,第二天老師手上就有了一根簇新的藤條。老師永遠不缺藤條,或許“教育部”有編列教具的預算吧,斷了就去總務處領一支。

還有一次,班上集體作弊被逮到,孩子們排着隊挨揍,老師使出全身氣力,拼了命地打,藤條一斷再斷、愈打愈短,忽然教務處招呼你們去“中正紀念堂”表演——你們是樂隊班,随時都得出任務。于是全班速速換穿樂隊制服,到倉庫取樂器,上遊覽車。一路上,老師并沒有随行,大夥卻全慘白着臉,車裡鴉雀無聲。那簡直就是一輛囚車,想到回去即将繼續的酷刑,你們都恨不得它半路撞上安全島,延遲一下回校受刑的時間。

這樣的生活持續了三年,以緻一離開那所醜惡的學校,你就迫不及待地摧毀了那段時間的記憶。未料弄巧成拙,你的國中時代在腦海中變成一團糨糊,最怕人的部分反而都鮮明地保留了下來。

放榜那天,你終于自由了——然則你該怎樣證明你的自由呢?被奴役太久,一朝撤除鐐铐,竟然連路都不會走了。高一那年,你的生活全是矛盾與混亂,功課一團糟,又沒有什麼談得來的朋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