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花

三七花

五加科人參屬植物
三七花,中藥名。為五加科植物三七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ex C. Chow的花。 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1]
    中文名:三七花 拉丁學名:Panax notoginseng (Burk.) F. H. Chen ex C. Chow 别名:田七花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 超目: 目:傘形目 亞目:菊亞綱 科:五加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人參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三七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Panax Tseng 摘取部位:花,葉,根 産地:産于雲南文山

形态特征

原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主根粗壯,肉質,紡錘形、倒圓錐形。掌狀複葉。傘形花序單個頂生,花小,為黃綠色。核果為漿果狀,熟時呈鮮紅色。種子為扁球形,白色。花期為6~8月,果期為8~10月  。

藥材

本品為三七花序的幹燥品。呈半球狀、球狀或傘狀,綠色或黃綠色,直徑0.5-2.5com,總花梗圓柱形,長0.5-4.5cm,直徑約0.1cm,常彎曲,具細縱紋。其上密集着這生約200朵小花蕾,成圓球狀,小花蕾圓柱形,長約0.2,直徑0.1cm,小花梗細長,0.5-1cm。質較松脆易碎。氣芳味香,味微苦回甜 。

飲片

呈半球狀,球狀或傘形,直徑0.5-2.5cm,總花梗長0.5-4.5cm,圓柱形,常彎曲,具細縱紋。展開後,小花柄長0.1-1.5cm,基部具毛鱗狀苞片。花萼呈黃綠色,先端5齒裂。剖開在放大鏡下觀察,花瓣5,黃綠色。花藥橢圓形,背着生,内向5縱裂,花柱2枚,基部合生。質脆易碎。氣微,味甘微苦 。

生長環境

分布于江西、湖北、廣東、廣西、四川、雲南等地。野生者已少見,多為栽培。野生于山坡叢林下,今多栽培于海拔800-1000m的山腳斜坡、土丘緩坡上或人工蔭棚下 。

三七為多年生草本,喜冬暖夏涼的環境。畏嚴寒酷熱,喜潮濕但怕積水。種植地塊以土壤疏松、排水良好為宜。低窪、排水不良的地塊不宜種植。忌連作,忌直射光。

主要價值

三七花主産于雲南文山、廣西、西藏等地,在我國傳統醫藥中常被用來加工成藥品用,在當地一直用作品和食品  。

采集加工

6-8月開花時采收花序,薰蒸曬幹 。

三七花在種植後第 3 年夏季(每年六月、七月、八月)采集,采集時應避免剛噴灑農藥後采摘,以間隔 1 周以上為好,洗淨後再用清水泡 5-10 min 沖漂幹淨備用,待鍋内水沸蒸籠冒氣,将三七花放入蒸籠蒸至 10 min 左右取出,俗稱“殺青”。蒸過的三七花在陽光下曬 1-2 天,使其大部分水分蒸發至置于陰涼處儲藏時不緻黴壞為度,然後置通風處晾至幹燥,再用食品袋封存,可全年備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