棕榈

棕榈

棕榈科棕榈屬植物
棕榈樹屬常綠喬木。高可達7米,幹圓柱形,葉片近圓形,葉柄兩側具細圓齒,花序粗壯,雌雄異株。花黃綠色,卵球形;果實闊腎形,有臍,成熟時由黃色變為淡藍色,有白粉,種子胚乳角質。花期4月,果期12月。常殘存有老葉柄及其下部的葉崤,棕榈原産于西非,現世界各地均有栽培,棕榈是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除西藏外我國秦嶺以南地區均有分布,北起陝西南部,南到廣東、廣西和雲南、西達西藏邊界,東至上海浙江。木材可以制器具,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藥。棕榈科植物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1]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學名:棕榈 中文别名:唐棕、中國扇棕、拼棕 英文名:Trachycarpus fortunei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單子葉植物綱 目:棕榈目 科:棕榈科 亞科:貝葉棕亞科 族:貝葉棕族 屬:棕榈屬 種:棕榈種 分布:中國、日本

基本概述

棕樹,學名棕榈(Trachycarpus fortunei),又名唐棕、中國扇棕、拼棕,棕榈科棕榈屬長綠喬木。為單子葉植物,樹高達5~7米,幹徑20厘米左右。樹幹圓柱形,直立無分枝,幹上具環狀葉痕呈節狀。葉圓扇形,簇生于樹幹頂端向外展開,掌狀深裂至中部以下,成多數的披針形裂片;葉柄兩側有鋸齒,葉基的苞片擴大成黃褐色或黑褐色的纖維狀鞘包被樹幹,通稱棕皮或棕片。花單性,肉質圓錐花序生于葉叢中,有明顯的大形花苞,花淡黃色而細小,初出苞的花穗花小多數密集如魚子,古稱“棕筍”(又名木魚)。花萼和花冠均三裂,雄蕊6枚,子房三室,心皮基部合生。核果球狀或呈腎形、成熟時由綠色變為黑褐色或灰褐色,微被蠟和白粉,甚堅硬。花期4~5月,10~11月果熟。

棕桐樹是一特用經濟樹種。其主要産品棕皮能制作徐繩、棕墊、地毯等,嫩葉可編織帽、扇、籃、包,木材可以做橋樁、豬牛欄柱和水槽等,種子粉碎後可以喂養家畜,花果與陳舊棕絲燒制的“陳棕碳”可入藥。棕樹樹姿優美,四季常春,又是較好的園林樹種。棕樹一次種植,幾十年受益。故農諺說“家有萬棵棕,世代不受窮”。

棕榈原産于中國,現世界各地均有栽培,乃世界上最耐寒的棕榈科植物之一。棕榈在中國主要分布在秦嶺、長江流域以南溫暖濕潤多雨地區,以四川、雲南、貴州、湖南、湖北、陝西最多,垂直分布在海拔300~1500米,西南地區可達2700米。棕榈性喜溫暖濕潤的氣候,極耐寒,較耐陰,成品極耐旱,惟不能抵受太大的日夜溫差。栽培土壤要求排水良好、肥沃。棕榈根系較淺,無主根,種時不宜過深,栽後穴面要保持盤子狀。棕榈對煙塵、二氧化硫、氟化氫等多種有害氣體具較強的抗性,并具有吸收能力,适于空氣污染區大面積種植。除此之外,棕榈還有許多用途,樹幹紋理緻密,外堅内柔,耐潮防腐,是優良的建材;葉鞘纖維可制掃帚、毛刷、蓑衣、枕墊、床墊、水塔過濾網等;棕皮可制繩索;棕葉可用作防雨棚蓋;花、果、棕根及葉基棕闆可加工入藥,主治金瘡、疥癬、帶崩、便血、痢疾等多種疾病;種子蠟皮則可提取出工業上使用的高熔點蠟;種仁含有豐富的澱粉和蛋白質,經磨粉後可作牲畜飼料;未開花的花苞還可作蔬菜食用。

大概品種

1、線棕(馬尾棕、粗棕、節棕)

線棕的樹幹高大,節間長,葉身大,葉柄長,葉色濃綠,皺褶先端較尖,葉質較薄,棕片厚而密,棕絲粗長,結構較稀,頂端結合成帶而下垂。産量及出絲率高,毛腳少,最适宜制繩索。但對立地條件要求較高,樹幹高,節間長,采剝不方便。種實橢圓狀卵形,熟時藍黑色。

2、闆棕(密棕)

闆棕的樹幹粗肥,樹勢較矮,節間密,葉身較大,葉柄粗肥,葉色翠綠,皺褶先端凸尖,葉質肥厚。棕皮寬,棕絲較短,棕絲頂端分離而稍下垂,毛腳少,産量較高,宜于編制蓑衣。對立地條件要求也較高。樹幹粗肥,節間短,便于采剝。種實腎髒形,熟時黃褐色。

3、毛棕(細棕)

毛棕的樹幹較粗,葉身小,葉柄短,葉色淡綠,棕片寬不及闆棕,長不及線棕,棕絲短細,質脆,毛腳多,産量低,質量差。對立地條件要求一般。

4、山棕

山棕一般處于野生狀态,植株矮小,幹細節密,葉身小,葉柄短,葉色黃綠,棕片狹短而薄,棕絲短,産量低,質量差。能耐幹瘠,抗風力強。

中國品種

1、水椰(Nypa fruticans Wurmb)  

現狀:漸危種。水椰是中熱帶海岩沼澤土生長的半紅樹、紅樹林的建群種。由于過度砍伐和采摘果實,使水椰林林相及天然分布受到極大影響。尤其在近幾年内,封港的大片水椰林樹被砍去,用作蓋房屋、工棚等。若不加強保護,将淪于瀕危狀态。  

2、瓊棕(Chuniophoenix hainaensis Burreet) 

現狀:瀕危種。又名陳棕,為海南島植物,分布範圍極為狹窄。近年來,産區大量收購莖稈作工藝品,所以屢遭砍伐,緻使資源日益減少,現已處于瀕臨滅臨的境地。

3、矮瓊棕(Chuniophoenix humilis C.Z.Tang et T.L.Wu)為中國特産的稀有珍貴植物,與瓊棕的區别在于植株矮燭。莖稈較細,葉較小,裂片少,花序較小,分枝少,且不再分枝,分枝上的小苞片為黃褐色,花淡黃色,花瓣強烈反卷,果較小。生态學和生物學特征等與瓊棕相近,觀賞價值更高。應加強保護,以免絕滅。

4、龍棕(Trachycarpus dracocephalus Ching et Hsu)

現狀:漸危種。龍棕物産于雲南西部,由于分布區局限、零星分散,結果量少,自然更新能力差,加上森林被嚴重破壞,生态系統失調,緻使植株日漸減少。

5、董棕(Caryota urens L.)

現狀:漸危種。董棕在中國僅雲南有少量分布,主要生于石灰岩山區。由于過度采伐,成齡植株日漸減少,有些地區的生境完全被破壞,已失去自然更新的條件,而且其生物學特性特殊,自然更新周期較長,容易陷于瀕危狀态。

科屬特性

1、刺葵亞科。僅刺葵1屬,17種。分布于非洲、亞洲。海是熱帶幹旱地區的重要植物,是西亞、北非的重要食品,常見于沙漠綠洲,有生命之樹之稱。幹果從中東輸入,稱伊拉克棗。

2、貝葉棕亞科。31屬,360餘種。分布于熱帶各地及地中海地區;大部分具掌狀葉的棕榈都屬于該亞科,不少種類與人類生活關系密切,最常見的用途是葉片供編織各種器具;葉鞘纖維作填充物等,如中國廣東産的蒲葵,長江流域出産的棕樹。

3、糖棕亞科。産熱帶非洲、亞洲,共6屬40餘種,産于非洲的海菲棕,又稱非洲棕榈酒椰,是非洲内陸草原地區重要經濟植物,花序可取汁釀酒和做飲料。特産于印度洋塞舌爾群島的雙椰子的果實,是植物界最大的,每果重達30餘千克。

4、魚尾葵亞科。産亞洲和大洋洲,3屬38種。魚尾葵産熱帶東南亞,幼嫩莖尖可作蔬菜,樹幹髓心可制澱粉,中國南部也産。莎木分布于亞洲濕熱地區,果實煮熟後可食用,花序軸産糖汁,中國南方也有分布。

5、鱗果亞科。共有22屬600餘種,主産亞洲熱帶。本亞科出産多種重要經濟産品,如省藤為東南亞地區重要藤類資源,供編織各種精美家具、器皿,莖長達200餘米,中國南方也産。藤血竭為著名的血竭原植物,其果實可提取紅色樹脂,作中藥血竭或染色顔料用。西谷椰産東南亞及巴布亞新幾内亞等地,樹幹髓心可制成西谷米(西米)作主糧用。

6、椰子亞科。共22屬640種,分布于世界熱帶各地,主要分布于南美洲。椰子廣泛栽培于世界濕熱地區,特别是海岸地區,果實為重要水果、食用油料;果皮為填充纖維,中國南方也産。油棕原産西非熱帶,種子富含油脂,為棕榈油來源,中國雲南和廣東有栽培。

7、槟榔亞科。共有120屬,1100種,泛熱帶分布。槟榔為亞洲熱帶重要藥材和咀嚼品,男女老幼皆用之,有護齒、助消化、殺蟲之效;中國雲南、廣東有栽培。王棕屬植物的幼嫩莖尖可作蔬菜;王棕是熱帶普通的觀賞樹木。

8、水椰亞科。1屬1種,即水椰,分布于亞洲熱帶、大洋洲,北延至中國海南島和台灣,常生長于海灣泥沼地帶或在紅樹林中混生;常有胎生習性;果肉可食或以鹽漬後食用;花序軸流出汁液可制飲料;葉供編織、蓋房等。

9、象牙椰亞科。3屬15種。分布于美洲熱帶。象牙椰子果實稱為植物象牙,用于制作工藝品。

栽植技術

1采種

從15~40年生的壯年樹上采種.幼齡樹和老齡樹上的種子不宜采用。要在11~12月間,棕樹種實已完全成熟、呈灰揭色時采收。種實除去小枝梗後,放在室内,鋪12~15厘米厚,攤晾15天左右,即可播種。若待春播應将種子與濕沙混合,攤放室内,上蓋一層稻草,保濕貯存。

2.整地播種

做苗圃的地應選擇靠近水源、不易受旱受澇、較肥沃的沙壤土或粘壤土。一般每“7平方米施腐熟的人糞尿8~10擔、過磷酸鈣20千克,耕翻後,做成寬1.4米的畦,安徽潛山縣農業區劃辦(帕奮。50)周學雍君廬黯溉稽渠整碎畦面土塊,即可播種。播前要将種子放在草木灰水中浸泡48~64小時,擦去果皮和種子外的蠟質,洗淨播種。由于棕樹種子的發芽率一般隻有40%左右,故要播足種子,每667平方米播種50一60千克。條播,條距20~25厘米。播後用灰糞和細碎肥沃的土雜糞混合後蓋種,不可覆蓋過厚,以2~2.5厘米為度。然後上蓋一層稻(麥)草,以防土壤幹燥闆結。

3.苗期管理

出苗80%以上時,于傍晚将蓋草掀去,用噴壺噴濕畦面。幼苗期要保持土壤濕潤,及時拔除雜草.出苗一個月後,每“7平方米用尿素2千克對水澆施。3~4個月後,幼苗長出3片葉時,即行假植。假植土壤要疏松肥沃,每667平方米施腐熟土雜糞80~10擔。假植行株距15厘米xl3厘米,栽後每夭傍晚要澆水,直至成活。一個月後,開始松土追肥。高溫季節,要在苗間擂芭茅稈遮蔭。苗高60厘米左右,即可移栽。

4.移栽

選擇土壤潮濕肥沃、排水良好的山腳坡地,尤以田頭、地邊、宅旁、溪岸、路邊等空閑地為佳。低窪地、重粘土、死黃泥、過酸過堿、土層淺的地均不宜栽植。成片栽植的,要在移栽前一年的7、8月間,将地面雜草灌叢全部砍倒,深挖土30厘米左右,把雜草灌叢埋入土中;待移栽時,打碎土塊,撿除石塊、樹根等,挖穴造林.穴深及長寬各30厘米,行株距17米又1.3米,每667平方米約栽30株。零散栽植的,要20.勸自,在移栽處整地挖穴,穴深30~35厘米,穴長寬各4。厘米,株距2米,做行道樹的株距要在3米以上。由于棕苗無主根,須根群向四方伸展,故應在穴底中央鋪墊一些土,讓其高于四周.栽植時,苗莖立于中間高處,須根傾斜伸向四周低處,然後填土踩實。注意不宜栽植過深,嚴防把苗心埋入土中.穴深苗小的,可在穴底填些腐熟的土雜糞或肥土.移栽後,每2~3年施肥一次,施用火糞、垃圾、土雜糞等。還要注意排水防債,以防引起爛根死亡.并應注意及時清除樹幹上的苔癬、地衣、膝蔓等。

主要作用

棕桐樹是一特用經濟樹種。其主要産品棕皮能制作徐繩、棕墊、地毯等,嫩葉可編織帽、扇、籃、包,木材可以做橋樁、豬牛欄柱和水槽等,種子粉碎後可以喂養家畜,花果與陳舊棕絲燒制的“陳棕碳”可入藥。棕樹樹姿優美,四季常春,又是較好的園林樹種。棕樹一次種植,幾十年受益。故農諺說“家有萬棵棕,世代不受窮”。

概括為以下幾點

1、棕榈樹栽于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茏,适于四季觀賞。  

2、木材可以制器具。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榈科江蘇棕榈基地有100萬株左右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  

3、雙子葉植物棕榈棵,葉鞘為扇子型,可做扇子。  

4、棕皮在浙江做成棕衣,是古代的雨衣。  

5、棕榈花主治:血崩;帶下;腸風;瀉痢;瘰疬。  

6、棕榈皮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淋;尿血;血崩;外傷出血。

7、棕榈根主治:吐血;便血;崩漏;帶下;痢疾;淋濁;水腫;關節疼痛;瘰疬;流注;跌打腫痛。

8、棕榈子主治:腸同;崩漏;帶下;瀉痢;遺精。

特質棕衣

浙江省仙居縣後馮村曆史上以穿棕衣為主要經濟來源。這一村的棕衣為長衣,無袖,下垂一層密集的棕片,使不透水。20多年前,農村房前屋後還到處長着棕榈樹,樹幹上裹着層層棕片。要使用棕絲時,攜把刀搬把梯子爬上棕榈樹,将一片片的棕絲剝下,去掉棕葉,晾幹待用。編制棕蓑衣的工具十分簡單,一根比筷子略小的引針,一盒用桐油浸過的用來潤滑引針棕絲。制作棕衣時,先抽棕絲。用釘耙梳理成片的棕絲,抽絲,搓成棕絲繩備用。先做領子,将片狀的棕絲按衣領的形狀疊起,用棕絲繩細細縫起來。衣領制成後再一片片拓展成肩部、背部。然後制作棕衣下擺,最後拼接成一件棕蓑衣。編制一件棕衣一般需要2天時間。

那時,編制棕衣這一行相業相當興旺,每年還有師傅到縣外各地巡回編制棕衣,至少都會在一個村裡呆上個把月。現在用棕衣的漸漸少了。首先是因為,近年來,農民生産項目多樣化,且耕種效率大幅提高,“斜風細雨即歸家”,除了插秧和偶爾一二次緊急之事,已不再風雨無阻整年泡在田裡勞作,田間勞動的雨具用途已大為減少,其次是被現代多樣化的雨具如塑料雨衣、雨傘等所替代,年輕人比較喜歡。但講實際的老農還是喜歡棕衣,它有透氣、結實耐用,特别是在插秧時,用來給秧苗遮陽。

但年輕人總是肯為美而犧牲實用,而且,他們也是各有優點,比如有的輕便,有的美觀。因此,許多編制棕衣師傅早已改行另謀生路了,這個行當、手藝大約也被人已忘得差不多了。雖然許多農家還可見到棕衣的身影,但都是些年留下的破棕衣。農村的菜園邊、山崗上,還偶有幾棵老棕榈樹在風中寂寂寞而立。

從文獻記載來看,早在周代,人們已使用起雨衣。最早的雨衣為芒草所制,名“蓑”,又稱“蓑衣”。江南盛産棕榈樹,多用棕絲編織蓑衣,稱棕衣,也有稱“棕蓑衣”。傳說上古時虞堯為種田人出生,他登位時無衣可穿,就剝來毛棕編成蓑衣,穿着接受百姓的祝賀。後來蓑衣就成為聖服,不但可避風雨,且可防猛獸。《明會典·計贓時估》:“棕蓑衣一件,三十貫。”可見棕蓑衣伴着人們已經走過幾千年的曆史了。

很久以來,蓑衣是各家必備雨具,連王公貴族豪門中亦少不得此物。《紅樓夢》第四十五回“金蘭契互剖金蘭語風雨夕悶制風雨詞”中寫道:“隻見寶玉頭上帶着大箬笠,身上披着蓑衣。黛玉不覺笑了:‘那裡來的漁翁’”江南多雨,蓑衣更是不可少。隻是後來,随着其它更美觀的雨具的出現,它從家家必備之物,退到農家獨有,成為南方農民勞作時的專用的雨具。記得小時候,農村家家都有好幾件棕衣,一般是家裡有幾個勞力就至少有幾件棕衣。先前夏天時,生活困難的人家還用幾片棕片縫制短褲。

曆史上蓑衣對人們生活影響甚深,這從曆代詩文中得到反映。如《詩經·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漢毛亨注釋:“蓑,所以備雨;笠,所以禦暑”。唐崔道融《田上》詩:“兩足高田白,披蓑半夜耕。人牛力俱盡,東方殊未明。最著名的是唐代張志“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的名句,描繪了一幅極富詩意的江南漁家生活畫面,或讓人垂羨的江南隐者生活場景。

棕墊

棕墊,即采用天然棕樹的棕衣制成的“棕床墊”,或“棕地席墊”等。棕樹長得筆直高拔,棕樹幹披飾着一層層的棕衣,人們用刀将棕樹身上的棕衣一張一張地割下來,曬幹用來制做棕墊、棕繩等棕制品。

生長采割

棕榈幼年階段生長十分緩慢,且要求适當的蔭蔽。其莖長出土壤表面約需3-5年,形成掌狀有皺折的正常葉片要3-4年,投産時間要在8年以上,而此時榈樹高度僅1.3-1.5m這樣緩慢的生長過程,在裸露地無蔭蔽的條件下尤為明顯。同一土壤和品種,在為全光照1/4-1/5的光強下比1/2的光強生長旺盛。投産前,年生長過程的特點表現為生長期,生長量小,速生期不夠明顯。在幼年階段,棕榈的這一特性在品種之間基本上是一緻的。為了加快棕榈的生長,在整個幼年階段需要進行較長的持續管理。特别是當年新葉生長的5-9月,由于棕榈高、徑生長幾乎是同期進行,初期生長主要依靠前期積累的光合産物的供給。

附帶産品

棕榈油

棕榈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曆史。棕榈油的原産地在西非。1870年,棕榈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隻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榈油的産量。

棕榈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由于棕榈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榈油的價格也是随着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棕榈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品質介紹

棕榈油是世界油脂市場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1981年,它在世界油脂總産量中占了很大比重,約為9%。預計它在世界油脂市場的貿易總額還會進一步增加。

棕榈油是從油棕樹上的棕果(Elaeis Guineensis)中榨取出來的,它被人們當成天然食品來使用已超過五千年的曆史。棕榈油的原産地在西非。1870年,棕榈油傳入馬來西亞,當時隻是作為一種裝飾植物。直到1917年才進行第一次的商業種植。在六十年代,馬來西亞為了幫助減少對橡膠和咖啡的貿易依賴,開始大大提高棕榈油的産量。

油棕是一種四季開花結果及長年都有收成的農作物。油棕的商業性生産可保持25年。

油棕是世界上生産效率最高的産油植物。在馬來西亞,目前每公頃油棕生産大約5噸的油脂,每公頃油棕所生産的油脂比同面積的花生高出五倍,比大豆高出九倍。一般的馬來西亞已到成熟期的油棕,每年每公頃平均産量是3.7噸毛棕榈油。

棕榈油也被稱為"飽和油脂",因為它含有50%的飽和脂肪。油脂是飽和脂肪、單不飽和脂肪、多不飽和脂肪三種成分混合構成的。

棕榈油是植物油的一種,能替代其它油脂,可代替的有大豆油、花生油、向日葵油、椰油、豬油和牛油等。由于棕榈油與各種油脂的相互關系,棕榈油的價格也是随着世界一般油脂價格的遊走而浮動,同時,榈油價格的波動幅度也很大。

用途

棕榈油在世界上被廣泛用于烹饪和食品制造業。它被當做食油、松脆脂油和人造奶油來使用。象其它食用油一樣,棕榈油容易被消化、吸收、以及促進健康。棕榈油是脂肪裡的一種重要成分,屬性溫和,是制造食品的好材料。從棕榈油的組合成分看來,它的高固體性質甘油含量讓食品避免氫化而保持平穩,并有效的抗拒氧化,它也适合炎熱的氣候成為糕點和面包廠産品的良好佐料。由于棕榈油具有的幾種特性,它深受食品制造業所喜愛。

此外,棕榈油還可以用來制造肥皂、菜油、以及其它許多種類的産品。

在我國,目前食用精煉棕榈油,産品規格方面,主要指标是溶點不超過24℃-33℃,用于食品(面包、餅幹等)的煮炸方面,每年的需要量占進口量的絕大部分;工業使用的精煉棕榈油,要求溶點不低于44℃,主要用于制造肥皂、硬脂酸及甘油,每年的需要量基本是在十幾萬噸

生存環境

棕榈樹喜溫暖濕潤氣候,喜光。耐寒性極強,可忍受零下14度的低溫,是我國栽培曆史最早的棕榈類植物之一。

用途

棕榈樹栽于庭院、路邊及花壇之中,樹勢挺拔,葉色蔥茏,适于四季觀賞。木材可以制器具。單子葉植物中的棕榈科江蘇棕榈基地有100萬株左右以其特有的形态特征構成了熱帶植物部分特有的景觀。雙子葉植物棕榈棵,葉鞘為扇子型,在江蘇棕榈基地最多.提供棕纖維,葉可制扇、帽等工藝品,根入藥。

功能主治

收澀止血。用于吐血,衄血,尿血,便血,崩漏下血。

1、鼻血不止。用棕榈燒灰,吹入流血的鼻孔内。

2、血崩不止。有棕榈皮營業稅存性,空心服三錢,淡酒送上。

3、敵國淋不止。用棕榈皮半燒半炒,研為末。每服二錢。

4、屙血。作棕榈皮半斤、橋樓一個,共燒成灰。每服二錢,米湯調下。

5、瀉痢。用棕榈皮燒存性。研為末,水送服一匙。

6、小便不通。用棕榈皮燒存性,水酒送服二錢即通。

栽培經營

(1)棕糧間作型

這是成片發展棕樹,以短養長,以耕代撫促進棕樹生長和早日投産的主要經營方式。一般棕樹多點播或撒播,每公頃保存3000-6000株,約12年可以投産。投産後每公頃可收棕片750-3000kg。

間種作物有玉米、馬鈴薯、薯類、豆類等。大小春一起,每公頃可收糧3000-3750kg。亦有大春種,小春休閑者。

(2)棕樹同其它樹種混交型

這種栽培方式主要出現在海拔800-1300m(1500m)的地帶,混交樹種在盆地邊緣多為桤木、柏木、油桐、香椿、長杉、泡桐等。棕樹同速生闊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好,同針葉樹的混交效果較差。一般先植其它樹種,待其郁閉或接近郁閉後再栽棕榈。這樣可利用先植樹抑制雜草改善光照、水分和養分狀況,創造棕榈幼年階段生長的适宜環境。

(3)棕、茶套作型

這是産茶山區一種常見的栽培方式,也是以短養長,長短結合,充分利用土地資源的方法之一。一般做法是:

棕樹行距2m,株距1m。在兩棕樹之間種茶2行。常先植茶2-3年後植棕,或棕、茶同時種植。4-6年後收茶,10年左右開始收獲棕片。在這種栽培方式下,1ha可收茶15-30公擔,棕樹投産後年可收棕75-100kg。缺點是多毛蟲危害。

(4)棕樹純林

在勞力較少、荒山面積較大、土壤表層多石塊或石栎、不宜農作的地區,常培育棕樹純林。一般是一次種植,然後讓其不斷地天然更新,以達到邊培育後繼資源,邊利用的目的。這種群落的特點是“幾世同堂”,密度大,一般12年左右可以投産。

栽植密度對這種經營方式尤顯重要。一般采用1m×1m的株行距。在土壤表面石塊遍布的地方,棕榈純林在造林後連續除草、施肥管理3年,幼林生長也很不理想。6年生平均高僅33cm,平均地徑4.3cm,葉片12個。雖然林地上有一定數量的天然更新的成年投産棕樹,但産量低。因此,這種經營方式未必可取。

(5)四旁種植

四旁種植在分布區同内是最廣泛的一種栽培方式。以地邊和屋旁種植為主,作為四旁綠化樹種或群衆自用。多零星,不能五項原則商品。

主要危害

1、氣候性病害,主要出現在西緣山地,這是由于花期的低溫和陰雨使花序蕾不能長出苞片緻病而引起的腐爛。主要影響棕片色澤,形成所謂“花殼棕”。

2、蟲害主要有天牛、介殼蟲等,防治方法與一般樹種相同。

3、動物性危害:一是來自山鼠和田鼠啃吃棕心和棕籽;二是來自吃蟲的啄木鳥,因其要啄開樹皮食蟲,故樹幹常有孔洞,經雨水侵入,使樹幹腐朽而枯倒。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