烏桕大蠶蛾

烏桕大蠶蛾

鱗翅目大(天)蠶蛾科大型蛾類
烏桕大蠶蛾(學名:Attacus atlas)是鱗翅目大(天)蠶蛾科的一種大型蛾類,也是世界最大的蛾類,翅展可達180-210毫米。雄蛾的觸角呈羽狀,而雌蛾的翅膀形狀較為寬圓,腹部較肥胖。其翅面呈紅褐色,前後翅的中央各有一個三角形無鱗粉的透明區域,周圍有黑色帶紋環繞,前翅先端整個區域向外明顯地突伸,像是蛇頭,呈鮮豔的黃色,上緣有一枚黑色圓斑,宛如蛇眼,有恫吓天敵的作用,因此又叫做蛇頭蛾。這種蛾類十分珍貴,數量稀少,屬于受保護的種類。[1]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動物界 門:節肢動物門 亞門:有颚亞門 綱:昆蟲綱 亞綱:有翅亞綱 目:鱗翅目 亞目:僵翅亞目 科:大蠶蛾科 亞科: 族: 屬: 亞屬: 種:烏桕大蠶蛾 亞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烏桕大蠶蛾 中文别名:皇蛾、阿特拉斯蛾、蛇頭蛾、蛇頭蝶、霸王蝶、霸王蛾等 英文名:Atlas moth 分布:中國及東南

形态特征

烏桕大蠶蛾,翅展180-210毫米。前翅頂角顯著突出,體翅赤褐色,前、後翅的内線和外線白色;内線的内側和外線的外側有紫紅色鑲邊及棕褐色線,中間夾雜有粉紅及白色鱗毛;中室端部有較大的三角形透明斑;外緣黃褐色并有較細的黑色波狀線;頂角粉紅色,内側近前緣有半月形黑斑一塊,下方土黃色并間有紫紅色縱條,黑斑與紫條間有鋸齒狀白色紋相連。後翅内側棕黑色,外緣黃褐色并有黑色波紋端線,内側有黃褐色斑,中間有赤褐色點。

生活習性

江西、福建每年發生兩代,成蟲在4、5月及7、8月間出現,以蛹在附着于寄主上的繭中過冬,成蟲産卵于主幹、枝條或葉片上,有時成堆,排列規則。

雌性在性活動方面是被動的,它們會釋放強烈的性荷爾蒙以吸引雄性接近。雄性的羽狀觸須擁有敏銳的化學物質接收系統,即使遠在數公裡之外,隻要迎着順風,它們就能感應雌性所釋放的荷爾蒙。烏桕大蠶蛾普遍沒有穩定的飛行習性,因此雌性并不會在破蛹後飛得太遠,它們隻會在附近觀察空氣的流動方向,找出一個滿意的栖身之所,以便傳播它們的荷爾蒙。

交配後的雌性每次生産一定數量的卵,每枚卵直徑僅有2.5毫米,它們會把卵藏于樹葉的陰暗面待其孕育。約兩周後,呈綠色的毛蟲出生,并盡情地啃食出生處的葉子。幼蟲的背部長有一列肌質的角刺,角刺上鋪着一層白色的蠟質。幼蟲約成長至12厘米長的時候,它便會開始在枯葉間結蛹。成蟲約于四周後破蛹而出。

主要寄主

烏桕、樟、柳、大葉合歡、小蘖、甘薯狗尾草、蘋果、冬青、桦木

地理分布

分布于浙江、江西、福建、廣東、廣西、湖南、台灣,雲南的墨江以及西雙版納的景洪、勐臘一帶均有零星分布;泰國,馬來群島,印度,緬甸,印度尼西亞也有分布。出沒于熱帶及亞熱帶地區的森林。

保護級别

烏桕大蠶蛾被列入2000年8月1日中國國家林業局發布實施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