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遊丹

赤遊丹

由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膚傳染病
赤遊丹是一種由溶血性鍊球菌感染引起的急性皮膚病,以局部皮膚紅赤如丹,形如片雲,遊走不定為特征,又名“走馬天紅”、“遊火”。本病症可見于現代醫學的皮膚網狀淋巴管炎。
    中醫病名:赤遊丹 外文名:Unfixed Red Erysipelas 别名: 就診科室:中醫科 多發群體:初生嬰兒及學齡兒童 常見發病部位:局部皮膚損傷,臍部疾患,臀部濕疹。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臨床表現

本病發病急,病程短。多發于初生嬰兒及學齡兒童。頭面、胸腹、四肢均可發生,但以四肢為多見。此病發病急驟,初起局部皮膚鮮紅或片狀,形似雲彩,漫延迅速,灼熱疼痛,稍高出皮膚,邊緣清楚,遊走不定,可伴惡寒高熱等全身症狀,患部可伴發水疱,偶有結毒化膿,皮膚潰爛,壞死,而緻蛀骨。治療不當可因邪毒入侵内髒,緻高熱、神昏、抽搐甚至死亡。

病因病機

赤遊丹的發病原因,多因局部皮膚損傷,臍部疾患,臀部濕疹,種痘,蟲咬,護理不善等,為外風邪毒所侵,以緻感染成病。邪毒襲人經脈,随氣血流走全身,發于肌表,因而出現皮膚紅腫、灼熱、疼痛等風火熱毒證候。如邪毒熾盛則可入髒入腑内陷心營,出現壯熱、神昏、抽搐等風火交熾,心神受擾,肝風内動的證候。此外,亦有因孕婦熱毒壅結于内,遺患胎兒,以緻出生後熱毒蒸發于外而為病。

辨證分型

1、風熱火熾證

見于頭面、耳項、臂膊等處,灼紅,重則雙目合縫,能睜開。伴見口渴引飲,大便幹結,舌紅,苔薄黃,脈滑數。

2、肝經郁火證

發于胸腹、腰背、脅肋、臍周等處,紅腫,向四周擴展,舌紅,苔薄黃,脈弦數。

3、濕熱火盛證

常發于下肢腿股、足背等處,紅腫灼熱,向上蔓延,腹股溝淋巴結腫大,行走困難。伴見納少,渴不欲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4、毒熱入營證

重證者範圍較大,可見神昏谵語,躁動不安,惡心嘔吐等諸逆證。

流行病學

1、一般無傳染性。

2、不論成人或小兒均可發生,以初生嬰兒發病率高。

3、一年四季都可發病,以夏秋季節多見。

4、局部皮膚紅腫,形如雲片,遊走不定,可伴有惡寒、發熱等全身症狀,病重者可出現高熱、神昏、抽搐等。

5、白細胞總數及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

檢查

1、臨床可見壯熱,局部皮膚紅腫、灼熱、發硬,邊緣隆起,迅速向周圍擴大,邊緣清楚,稍壓褪色。

2、血白細胞增多,多在20X109/L以上,分類以中性粒細胞占多數。

3、血培養可見鍊球菌生長。

診斷

診斷原則

醫生通常根據患兒皮膚紅腫,形如雲片,邊緣清楚,遊走不定等臨床症狀,結合中醫望聞問切四診和相對應的輔助檢查可做出診斷。此外,通常還需要與同樣有皮膚病變的胎赤等進行鑒别。

診斷依據

1、病史

病前常有皮膚損傷,如皮膚擦傷、濕疹等。

2、流行病學

初生嬰兒發病率較高。一年四季均可發病,以夏秋季節多見。

3、臨床表現

局部皮膚紅腫,形如雲片,邊緣清楚,遊走不定,可伴有怕冷,發熱等;重症患兒高熱不退,煩躁,甚至驚厥,昏迷。

4、檢查

細菌培養、血常規等檢查,有助于疾病的診斷。

鑒别診斷

胎赤

胎赤為嬰兒出生後,頭面、肢體發紅如若塗丹,但無雲片狀隆起及遊走不定的症狀。由胎毒内熾,毒熱内結,蘊于胞中而成。

症狀

總述

主要以皮膚紅腫,形如雲片,邊緣清楚,遊走不定為特征。病情有輕重之分,皮膚紅丹先起于腹背,再流于四肢的較輕;先起四肢,再流于腹背的較重。

典型症狀

1、輕證表現

一般精神尚好,發熱不高,皮膚紅腫,遊走不明顯,飲食二便正常。一般皮膚病變先發于四肢,再流向腹背。

2、重證表現

高熱煩躁或萎靡不振,皮膚色紅如丹,形如出血,遊行迅速,時隐時現,灼熱疼痛,甚至昏迷、抽搐。一般皮膚病變先發于腹背,再流向四肢。

伴随症狀

可伴有怕冷,口唇幹燥,幼兒啼哭等症狀。

并發症

小兒驚厥,若赤遊丹疾病後期高熱不退,損傷腦功能,可發生驚厥變證。主要表現為突然意識喪失、全身痙攣性或強直性、局限性抽搐等。

鑒别

1、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史。局部紅腫、邊界不清楚、癢。皮疹有丘疹、水疱、大疱、糜爛、滲液、結痂等。白細胞計數不增多。

2、蜂窩組織炎:發病部位較深,是皮下組織發炎。患處有觸痛并略微紅腫,境界不明顯,炎症迅速擴展和加重,以中央炎症明顯,有顯着的指壓性水腫,以後變軟,潰破化膿,排除膿汁及壞死組織。

3、多形日光疹:是發生在面部及暴露部位的多形發疹。其損害有紅斑、毛細血管擴張、水腫性紅斑、斑丘疹、丘疱疹及水疱或苔癬化等多形皮疹。

4、血管神經性水腫:為一種暫時性、局限性、無痛性的皮下或粘膜下水腫。多發生在組織疏松而易腫脹的部位,如眼睑、口唇、耳垂、外生殖器、喉頭等處。

5、癬菌疹:發于小腿部的癬菌疹,常呈紅斑樣,水腫不明顯,足癬症狀減輕或治愈後症狀即随之消失。

6、類丹毒:有接觸家畜、魚類或屠宰工作中受傷史,損害多發生于手部為紫紅色,不化膿,不易發生水疱,往往沒有明顯的全身症狀,豬丹毒杆菌培養及接種試驗陽性。

辨證施治

治療重在清解胎毒,發在面部兼以疏風,發在下肢兼以利濕。可用龍膽瀉肝湯加減:龍膽草,柴胡,黃芩,栀子,生地,當歸,車前子,澤瀉,木通,生甘草1。水煎,日一劑,分早晚兩次服。

發于顔面部者加闆藍根、牛蒡子、天花粉、白芷;發于胸腹部者加郁金、黃連、玄參;發于上肢者加桑枝;發于下肢者加川牛膝、木瓜、黃柏、雞血藤等,日一劑,水煎,分早晚兩次服。

金黃膏外敷(天花粉、黃柏、大黃、黃、白芷、厚樸、陳皮、甘草、蒼術、天南星

紫草用麻油浸泡,每日攪拌1次,至麻油呈深紫紅色,濾過,外擦。

預防

1、衛生及護理

保護皮膚清潔,避免損傷感染。對患兒要注意觀察,加強護理。

2、臍、臀部潔淨

注意臍部、臀部的幹燥,若有濕疹潰破時,應及時治療,選用柔軟、吸水性好的尿布。

3、休息、飲食宜忌

囑咐患者注意休息,多飲水,忌食油膩、辛辣刺激性食物及牛、羊、狗肉等發物之品。

飲食

飲食調理

患兒及乳母飲食宜清淡,鼓勵患兒多飲開水,并選擇富有營養的流質食物。忌食海腥發物和辛辣刺激性食物,或油炸或油膩的食物。

飲食建議

1、多食清熱解毒食物,如綠豆湯、絲瓜湯、金銀花飲、油菜粥等。

2、多食有營養,易消化的食物,如牛奶、蛋湯、粉等。

3、若熱毒挾濕,腫脹明顯的患兒,可食用西瓜、冬瓜湯、赤小豆粥等。

飲食禁忌

1、忌食辛辣刺激性的食物,如蔥、姜、蒜、辣椒、胡椒、花椒等。

2、忌食油膩性的食物,如肥油,油炸性食品,乳制品等。

3、忌食生冷食物,如冰糕,冰飲等,容易妨礙脾胃,影響疾病的恢複。

4、忌食煎炸的食物,如油條,炸雞,炸薯片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