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魚

草魚

鯉形目鯉科動物
草魚(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是鯉科、草魚屬魚類。草魚的俗稱有:鲩、油鲩、草鲩、鲩魚、白鲩、草根(東北)等。
    中文名:草魚 拉丁學名:Ctenopharyngodon idella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輻鳍魚綱 亞綱:新鳍亞綱 目:鯉形目 科:鯉科 亞科:雅羅魚亞科 屬:草魚屬 命名者及年代:Cuvier et Valenciennes,1844

形态特征

體長,略呈圓筒形,尾部側扁,腹部圓。頭鈍,口端位,成弧形,無須。上颌略長于下颌。眼小,眼徑小于吻長。下咽齒2行,側扁,呈梳形,齒側具橫溝紋。鱗中等大小,側線鱗。其身體各部分的測量性狀在不同生長時期有些差異,幼魚(體長35-42毫米)的頭長和眼徑之比較成魚(240毫米以上)為大,尾柄長,眼間距較成魚為小。背鳍條3,7,無硬刺,起點與腹鳍相對。臀鳍條3,8,亦無硬刺。體呈茶黃色,腹部灰白,胸、腹鳍略帶灰黃,其它各鳍較暗。

生活習性

草魚是典型的草食性魚類,栖息于平原地區的江河湖泊,一般喜居于水的中下層和近岸多水草區域。性活潑,遊泳迅速,常成群覓食。草魚幼魚期則食幼蟲,藻類等,草魚也吃一些葷食,如蚯蚓,蜻蜓等。在幹流或湖泊的深水處越冬。生殖季節親魚有溯遊習性。

分布範圍

分布廣,在中國分布于黑龍江至雲南元江(西藏、新疆地區除外)。已移殖到亞、歐、美、非各洲等國家。

草魚自然分布于中國、俄羅斯和保加利亞,在中國主要分布于長江、珠江和黑龍江三個水系。黑龍江水系的草魚,是在上新世以前,當嫩江與遼河、渤海相通的時候,由江河平原區進入黑龍江水系,下遊可達瑷珲、齊齊哈爾稍上方興凱湖;而珠江水系的草魚可能是冰川期海平面較現在低100米和台灣海峽為低平原時,自長江及錢塘江下遊擴展到珠江水系的,可上達全州、都安及百色等。

最早在20世紀80年代馬來西亞就從中國引進草魚,草魚先後被引進到93個國家,有的是從中國引進的,如印度、美國、匈牙利、墨西哥,也有些是從引進國之間引進的,如蘇丹(從印度引進的)、瑞典(從匈牙利引進),在馬來西亞、美國等國家已經形成種群。最初引種的目的主要是為了控制水草和養殖,如美國、埃及、印度等。

經濟意義

草魚因食料簡單,魚苗來源容易,而且我國多淺水湖泊和河道,底部叢生水草,加以魚本身生長較快,肉味佳,所以向來為我國主要養殖和放養的對象。草魚能清除水體中及沿岸的草,故漁農在外蕩放養最初一、二年,必多放草魚開荒。唐代末期在廣東方面有将荒田築埂,灌以雨水,放養草魚一、二年,以清除野草,使成熟田的記載。草魚常與鲢、鳙魚混養在一起,投入青草飼養草魚,而遺留在水中的飼料和草魚排出的廢物,以培養浮遊生物,作為鲢、鳙的食料。

這種養魚方法,是充分利用了水中所存在的食料,成本低而經濟效益大,是我國突出的先進經驗。草魚既是重要的池塘養殖對象,同時,又由于我國淺水湖泊衆多,所以産量相當高。因在自然條件下在靜水中一般不能産卵,故從前各地放養多從長江、珠江中捕撈魚苗供應之。自從有了人工受精孵化成功的經驗後,魚苗和魚種的供應已經不成問題。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