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設計原理

建築設計原理

建築類書籍
建築設計原理是建築設計既是為營造建築實體提供依據,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既要考慮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在建築設計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需要,統一解決各種矛盾。實踐表明,各種建築設計都要處理好總體布局、環境構思、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建築藝術處理等問題。本書可作為高職高專建築學專業或建築設計類專業的教材和教學參考書,也可作為從事建築設計的工程技術人員和建築相關專業師生的參考用書。[1]
    中文名:書名建築設計原理 外文名: 别名: 作者:邢雙軍 價格:¥29.00 字數:443000 ISBN:9787111241348 出版社:機械工業出版社 頁數:282 開本:16開 出版時間:2008年7月1日

内容簡介

本書作為高職高專建築學專業或建築設計類專業開設“建築設計原理”、“建築設計”課程使用的教材,在内容安排上力求體現建築設計的特點,優化理論系統,緊密結合專業,突出與設計課程的配套,拉近理論和實踐的距離,以通俗的語言和直觀的插圖介紹了建築設計的内容、依據、要求和特點,空間與結構造型,建築構圖法則,建築設計方法論,建築外部環境及群體組合設計,建築平面、剖面、體型和立面設計,建築技術經濟等内容,并首次把建築策劃和建築節能的内容納入進來,填補了該方面的理論教學空白。全書内容簡捷,緊貼應用實際,具有較強的實用性。

圖書目錄

前言

第1章建築概述

1.1建築的含義

1.2建築的基本構成要素

1.3建築設計的内容與基本原則

1.4建築的分類

1.5建築的發展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2章建築設計的依據、要求和程序

2.1建築設計的依據

2.2建築設計的要求

2.3建築設計的程序

2.4建築設計的深度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3章空間與結構造型

3.1空間與結構概述

3.2結構的種類

3.3建築空間與結構的有機結合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4章建築構圖法則

4.1形式構圖與形式美

4.2構圖法則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5章建築設計方法論及設計手法

5.1建築設計方法論

5.2建築設計手法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6章建築外部環境及群體組合設計

6.1建築場地設計

6.2豎向設計

6.3停車場(庫)設計

6.4外部空間的組合形式及處理手法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7章建築平面設計

7.1主要房間的平面設計

7.2輔助房間的平面設計

7.3交通聯系部分的平面設計

7.4平面組合設計

小結

複習思考題

第8章建築剖面設計

8.1房間的剖面形狀

8.2建築層數和總高度的确定

8.3建築各部分高度的确定

8.4建築剖面的組合形式

……

第9章建築空間組合設計

第10章建築外部體型及立面設計

第11章建築技術經濟

第12章建築節能

第13章建築策劃

正文

建築設計既是為營造建築實體提供依據,也是一種藝術創作過程;既要考慮人們的物質生活需要,又要考慮人們的精神生活要求。在建築設計過程中,必須綜合考慮各種需要,統一解決各種矛盾。實踐表明,各種建築設計都要處理好總體布局、環境構思、建築功能、建築技術、建築藝術處理等問題。

總體布局

從全局觀點出發綜合考慮預想中建築物室内室外空間的各種因素,作出總體安排,使建築物内在功能要求與外界條件彼此協調,有機結合。建築群中的單體建築設計應在總體構思的原則指導下進行,并受總體布局的制約。因此,設計構思應遵循“由外到内”和“由内到外”的原則,先從總體布局着手。根據外界條件,解決全局性的問題,然後進行單體建築設計中各種空間的組合。在這個過程中使單體建築設計在體型、體量、層數、建築形式、色彩、朝向、日照、交通等方面同總體布局及周圍環境取得協調,并在單體建築設計趨于成熟時,再行調整和确定總體布局。

環境構思

建築的體型、體量、形象、材料、色彩等都應同周圍環境協調。建築設計構思要把客觀存在的“境”與主觀構思的“意”融合起來。一方面要分析環境對建築可能産生的影響,另一方面要分析設想中的建築在自然環境中的地位。因地制宜,結合地形的高低起伏,利用水面的寬窄曲折,把自然景色組織到建築物的視野中。如果建築物處于自然風景區,應使建築物同自然環境相協調。例如中國駐聯邦德國大使館建于波恩的名勝古迹區中,基地地勢起伏,古樹參天,按波恩市政當局要求,不能砍一棵樹。為了保護環境,将五座四合院分散建在叢林之中,成為建築與環境結合的良好範例。

建築功能

建築功能是随着人類社會的發展和生活方式的變化而發展變化的。各種建築的基本出發點應是使建築物表現出對使用者的最大關懷。如設計一個圖書館,不僅考慮它的性質和容量,還要考慮它的管理方式是閉架管理還是開架管理,因為使用要求關系到圖書館的空間構成、各組成部分的相互關系和平面空間布局。此外,還要考慮使用者的習慣、愛好、心理和生理特征。這些都關系到建築布局、建築标準和内部設施等。60年代起,行為科學和心理學開始被引入建築學,使建築功能的研究更細緻,更深入本質。随着新技術革命的發展,還向建築提出信息功能和工作功能的要求。解決建築功能問題,主要可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功能分區

一般建築都包括許多部分。設計不同功能的建築物要根據各部分的各自功能要求及其相互關系,把它們組合成若幹相對獨立的區或組,使建築布局分區明确,使用方便。對于使用中聯系密切的部分要使之彼此靠近;對于使用中互有幹擾的部分,要加以分隔。設計者要将主要使用部分和輔助使用部分分開;将公共部分(對外性強的部分)和私密部分(對内性強的部分)分開;将使用中“鬧”(或“動”)的部分和要求“靜”的部分分開;将清潔的區域和會産生煙、灰、氣味、噪聲乃至污染視覺的部分分開。

為了表示建築物内部的使用關系,可以繪制出分析圖──通常稱為功能關系圖。功能關系圖表示出使用程序,各組成部分的位置和相互關系,以及功能分區。下面的食堂功能關系示意圖(圖2)表示出用膳者的流程,廚房食品加工的流程,構成食堂的廚房、備餐和餐廳三個主要部分的關系。對于功能複雜的建築物,繪制出這種功能關系圖有助于設計分析,使設計的平面布局趨于合理。

流線組織

人要在建築環境中活動,物要在建築環境中運行,所以建築設計要安排交通流線。合理的交通流線要保證各個部分相互聯系方便、簡捷,同時避免不同的流線互相交叉幹擾。人是建築中的主體,應以人流路線作為建築中交通路線的主導線,把各部分内外空間設計成有機結合的空間序列。設計一個博物館應該以觀衆參觀路線作為組合空間的主導線,把各個陳列廳連貫而又靈活地組織起來。

平面和空間組合

各類建築功能不同,其平面和空間特點也不同。有些類型的建築,如辦公樓、醫院建築、旅館、學校建築等,它們的房間面積不大,高度低,一般要求較好的朝向、自然采光和通風;電影院、劇場、體育館、會堂等,主要由主體高大的空間構成,還有一些為它服務的小空間,人流量大而集中。空間組合方式有以下幾種,可以單獨采用,也可綜合運用。

①并聯式空間組織。

②串聯式空間組合。

③單元式空間組合。

④大廳式空間組合。

⑤大統間空間組合。

建築技術

包括結構、設備、材料和施工等。

結構

是建築的骨架,同造型密切相關。結構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決定建築的空間體量和形式。建築一方面受結構的制約,另一方面随功能的發展而創造出新的空間類型又促進結構形式的發展。在設計中選擇結構方案時,首先要考慮結構的形式應能滿足使用功能對建築空間大小和層數高低的要求;同時要考慮技術的經濟與合理。此外,還須根據當地材料供應和施工條件、技術水平選擇結構形式。

設備

主要有供暖、通風、空氣調節、給水排水和電氣照明等設備(見供暖設備、通風設備、空氣調節系統、電氣照明系統)。現代建築設備技術不斷提高,既為滿足建築功能要求提供條件,也使建築設計工作日趨複雜。建築設備需要有相應的用房和構造措施,因此設備的裝設同空間組合、結構布置、建築構造和裝修等有密切的關系,設計中應作出統一安排,甚至要有專門的設備層。

建築藝術處理

建築具有實用和美觀的雙重作用。但這種雙重性的表現是不平衡的。為生産服務的工業建築,它的使用功能和生産效率是首要的,藝術處理處于次要地位;為政治、經濟、文化等活動服務的建築,它們的藝術處理就居于較重要的地位;至于紀念性建築等,其藝術要求則是主要的。

建築藝術不僅僅是建築的美觀問題,而有着更深刻的内涵。它可以反映建築所處時代的精神面貌,也能表現一定曆史時期經濟和技術發展水平;又能作為各民族文化傳統的組成部分。

建築形式的基本要素是空間和實體。建築的内部空間和外部體型互為依存,不可分隔。完美的建築藝術形象是内部空間合乎邏輯的反映,而内部空間又是借助于物質實體來圍合的。因此,建築形式除了遵循建築形式美法則外還要追求空間和技術的表現,反複推敲以下一些主要因素。

造型----完美的建築造型在于均衡穩定的體量、良好的比例和合适的尺度。無論總體布局、平面布置、空間組合、室内設計、細部裝修等都要充分地考慮建築功能、材料、結構、技術等進行符合體量、比例、尺度、質感、色彩等規律的處理,以求得建築造型上變化與統一的結合。

性格

建築的性格取決于建築的性質和内容,建築的功能要求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它外形的基本特征。建築形式要有意識地表現這些内容所決定的外部特征。例如:學校建築教室連排,窗戶寬大明亮;住宅建築外牆上陽台形式多樣,富于生活氣息;商店建築多用大面積展示櫥窗和引人注目的裝修;烈士陵園布局嚴整,氣氛莊重肅穆;休養建築形式自由,環境幽靜等。

時代感----建築師在設計創作過程中須協同各有關專業的工程師掌握最新技術理論,利用新技術、新工藝、新材料和新的藝術手法,反映時代水平,使建築具有時代感。

民族風格和地方特色

建築常因不同地區、不同民族而反映出不同的風格。在探索建築現代化的同時,還須考慮本地區的材料、結構、技術和民族的風俗、習慣、傳統及經濟條件,創造出富有民族特點和地方特色的新形式。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