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脈根

百脈根

薔薇目豆科植物
百脈根(Lotuscorniculatus)又名五葉草(四葉草)、鳥足豆、牛角花,是多年生豆科百脈根屬草本植物,原産歐亞大陸溫帶地區,中國河北、雲南、貴州、四川、甘肅等地均有野生種分布.1980年以後,中國一些科研部門從加拿大等國引入百脈根栽培品種,廣泛用于果園生草、綠肥、草場改良及牧草。
    中文名: 拉丁學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 亞門: 綱: 亞綱: 超目: 目: 亞目: 科:豆科 亞科: 族: 亞族: 屬:百脈根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百脈根 中文别名:黃花草、牛角花、黃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鵲、斑鸠窩、五葉草、牛角花、烏趾豆 英文名:LotuscorniculatusL 分布:分布于西南及陝西、甘肅、湖北、湖南、廣西、西藏等地

生物标簽

【别名】黃花草、牛角花、黃瓜草、小花生藤、地羊鵲、斑鸠窩、五葉草、牛角花、烏趾豆。

【學名】LotuscorniculatusL。

來源豆科百脈根屬植物百脈根LotuscorniculatusL,以全草入藥。春夏采集,切碎曬幹。

性味】甘;苦;微寒。

歸經】肺經。

功能主治】補虛;清熱;止渴。主虛勞;陰虛發熱;口渴。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9-18g;或浸酒;或入丸、散。

各家論述】《唐本草》:下氣,止渴,去熱,除虛勞,補不足。

摘錄】《中華本草》。

物種特征

百脈根又名五葉草,烏足豆。原産于歐、亞兩洲溫暖地區,現世界各國廣泛栽培利用。貴州黔中、黔西北地區均有野生種分布。引進種适應性強,産量高,是貴州栽培利用和草山改良的一種優良豆科牧草。百脈根耐瘠薄、固土防沖刷能力強,是很好的水土保持植物。

百脈根為牧草綠肥作物,莢果褐色。矩圓筒形,長21~27毫米,闊約3~4毫米,有多數種子。花期5-7月。果期8-9月。百脈根是豆科百脈根屬多年生草本植物,高11~45厘米。莖叢生,無明顯主莖,莖長30-80cm,光滑無毛,直立或匍匐生長。葉為三出複葉,蝶形花冠,黃色。小葉5枚,3小葉位于葉柄的頂端,2小葉常生于葉柄的基部;小葉紙質,卵形或倒卵形,長5~20毫米,寬3~12毫米,無毛或于兩面主脈上有疏的長柔毛;小葉柄極短,長約1毫米,密被黃色長柔毛。

花3~4朵排列成頂生的傘形花序;基部托着3枚葉狀苞片;花長1~1.4厘米;萼黃綠色,近于膜質,内外均被有長硬毛,長約6毫米,萼齒5,披針形,與萼簡等長或較長;花冠黃色,幹時或成藍綠色,旗瓣倒卵形,長9~13毫米,闊4~6毫米,具較長的爪,翼瓣較龍骨瓣稍長,龍骨瓣彎曲約成135°,雄蕊10,成2束;子房無柄,花柱長而彎曲,柱頭頂生。

主根深長,側根多而發達。根分布于30~60厘米土層中。莖枝叢生,匍匐生長,莖光滑,長60~90厘米。掌狀三出複葉,小葉倒卵形,短葉柄。有大托葉,形似葉片,故名五葉草。傘形花序,小花4~8朵,位于長花梗頂端,花色淡黃至深黃。莢長圓,聚生花梗頂端,散開,狀如鳥足,故有鳥足豆之稱,每莢含種子10~15粒。種子細小,腎形,光滑,橄榄色,棕色或墨綠色,千粒重1.0~1.2克。

生長習性

喜溫暖濕潤氣候,耐瘠、耐濕、耐蔭、可在林果行間種植。

溫度

百脈根喜溫暖濕潤氣候,最适宜溫度為18-25℃,開花要求21-27℃。耐寒力較差,幼苗易受凍害,成株剛有一定耐寒能力,-3--7℃下莖葉枯黃。耐熱能力比紫花苜蓿稍強,耐旱能力比苜蓿稍差,比紅三葉和白三葉強,喜濕潤不耐蔭蔽。

土壤

百脈根喜肥沃能灌溉的粘土、沙壤土、酸性土、微堿性土壤,pH值6.2-6.5為最适宜。在瘠薄和排水不良的土壤上或短期受淹地亦能生長。

百脈根适于放牧,耐踐踏,再生性強,耐旱力強于白三葉和紅三葉弱于苜蓿,耐酸能力為苜蓿和紅三葉所不及,但酸度過大,會影響根瘤的形成和固氮作用的進行。适宜在肥沃、灌溉良好的粘壤土上生長,但在砂壤土、土層淺,土質瘠薄、徽酸或微堿性土壤均可生長。适宜土壤pH值為6.2~6.5。不耐陰,需長日照,充分開花需日照14~6小時;日照不足,開花減少,出現嚴重匍匐生長;弱光下,莖枝和根生長均受抑制。幼苗耐寒力較差,且在冬季氣溫較低,土壤水分不足的地區則不能越冬。

生态分布

百脈根原産歐亞兩洲溫帶,19世紀後期開始栽培,中國四川、貴州、廣西、湖北、江蘇、河北、新疆、甘肅(主要是隴南山區)均有野生分布,中國農科院蘭州畜牧所,甘肅農業大學、甘肅省草原工作隊,甘肅草原生态所等單位,先後從外地引進良種在蘭州、武威、岷縣、榆中、慶陽等地開展引種試驗,做了大量的工作,雖在各地生長良好,但都未進入在生産中推廣應用的階段。

繁殖栽培

适宜條播,行距30~40cm,播深1~2cm,每公頃播種量約7~8kg。可與無芒雀麥、雞腳草、牛尾草、多年生黑麥草等混播。一般每公頃産幹草4500~10000kg。

栽培技術

整地

百脈根種子細小,幼苗生長緩慢,與雜草競争力弱,也易受遮陰或混播影響,故整地應精細,要求上松下實。

播種

百脈根硬實率為21%-64%,播種前,要對種子進行處理或浸泡,以提高發芽率和促進齊苗。宜在9-10月秋播。單播播種量每畝0.5-1.0千克。混播時播種量減少。它适于條播,播深l-2厘米,行距30-40厘米,第2年就覆蓋地面。山區種植宜采取等高線開溝播種。百脈根除用種子繁殖外,也可用其根、莖進行無性繁殖。方法是把根莖切成段(每段留3-4節)扡插。

田間管理

苗期應注意清除雜草。據測定,春播的百脈根,到下半年10厘米範圍内長有17株,第2年生長的百脈根葉層更緊密,雜草就不易侵入了,一般不再進行中耕除草。自脈根通常與其他多年生牧草混播,可供放牧利用。可與它混播的有多花黑麥草、白三葉等。

培育過程

(一)土壤與耕作。百脈根對土壤要求不嚴,在沙壤土,粘壤土,瘠薄地,排水不良的低濕地,微酸性或微堿性土壤均可種植。種子細小,幼苗細弱,出土能力差,要求精細整地,才能保證全苗。在上年前作收獲後即應伏耕、秋耕、滅茬除草。旱作地秋季耙耱保墒蓄水,冬季鎮壓保墒,灌區要進行冬灌泡地,冬春耙耱鎮壓保墒。翌年播種前進行淺耕整地,達到土塊細碎,地面平整。

(二)施肥百脈根播種後,利用年限較長,耗肥量較大,要結合秋耕深翻一次施足底肥,每畝施有機肥1500~2500千克,标準過磷酸鈣25~50千克,過磷酸鈣須事先與有機肥混合,灑水使其濕潤,堆積腐熟發酵20-30天再施用。播前結合深耕,每畝施硝酸铵5~10千克,促進幼苗生長。

(三)播種種子田播種,用國家或省級牧草質量标準規定的Ⅰ級種子;收草地,放牧地播種Ⅰ、Ⅱ、Ⅲ級種子均可。百脈根種子硬實率高,播種前要進行硬實處理,處理方法有:有機械法擦傷種皮,用溫水浸泡24小時,晾幹再播;用濃硫酸浸泡20-30分鐘,用清水沖洗幹淨,晾幹再播,播種量因利用目的而定,種子田條播,每畝0.4~0.5千克,行距30~40厘米。收草地條播,每畝0.5~0.6千克,行距20~30厘米,撒播0.7~0.8千克,與禾本科牧草混播,百脈根占40~50%。播種深度1~2厘米。播種期因地區間氣候差異而不同,寒冷地區應早春播種,溫暖地區可以春播,也可以夏播和秋播,秋播不應遲于8月下旬,要使幼苗有1個月以上的生長期,以利越冬。補播改良天然草地的可以在入冬時寄予過冬播種。建立永久性人工草地時,可以單播,也可以混播,常用适宜混播組合草種有草地早熟禾、無芒雀麥、雞腳草、多年生黑麥草、高牛尾草等。混播比例,百脈根占40~50%為宜。在進行純種繁育時,可用根或莖切段扡插繁殖。在補播改良天然草地時,可調整控制利用,以利種子充分成熟,便于藉種子自然落粒,自行繁衍改良。

(四)田間管理。幼苗生長緩慢,易受雜草危害,要及時中耕,松土鋤草,嚴禁放牧,踐踏毀壞幼苗。草地建植後,也不能放牧利用過重,或在灌水,降雨後放牧,免損生機。每次放牧利用後,要間隔半月,以恢複再生。每次放牧或刈割後,灌區要結合灌水追肥,旱地要利用降雨追肥。每畝施過磷酸鈣10~15千克,磷二铵或硝酸铵4~5千克。刈割留茬5~8厘米,放牧留茬10~15厘米。

(五)收獲注意。花期長,種子成熟不盡一緻,成熟後易裂莢落粒,在70%的果莢變為黑褐色時,即可刈割收種,有條件可随熟随收,分期進行。人工草地用于刈割利用的适宜期為初花期至盛花期,用于放牧利用開始期為分枝期至孕蕾期,或草層高度達20厘米時适度放牧,切忌重牧或降雨、灌水後放牧。根茬地肥效很高,常與禾谷類糧草作物和經濟作物輪作倒茬利用。種子田和水土保持種植地是良好蜜源地,花期來臨,将蜂箱運置四周,促進傳粉,增加種子産量,充分利用蜜源。

應用價值

鮮草含幹物質23%,幹物質中含粗蛋白質11.30%,粗脂肪2.17%,粗纖22.17%,無氮浸出物54.36%,粗灰分10.0%。

飼用

百脈根莖細葉多,産草量高,一般畝産鮮草1500~3000千克,高者可達4000千克,刈割後,再生緩慢,一般每年刈割2~3次。營養含量居豆科牧草的首位,特别是莖葉保存養分的能力很強,在成熟收種後,蛋白質含量仍可達17.4%,品質仍佳。刈割利用時期對營養成分影響不大,因而飼用價值很高。其莖葉柔軟細嫩多汁,适口性好,各類家畜均喜食。可刈割青飼,可調制青幹草,加工草粉和混合飼料,還可用作放牧利用。用于青飼或放牧時,其青綠期長,含皂素低,耐牧性強,不會引起家畜膨脹病,為一般豆科牧草所不及。因其耐熱,夏季一般牧草生長不良時,百脈根仍能良好生長,延長利用期。

其他用途

百脈根根系發達,側根着生衆多根瘤,根茬地翻耕後能增加土壤有機質和氮素,改土肥田效果好,對後作增産作用大,常與禾谷類糧草料及油料、經濟作物輪作倒茬利用。莖枝匍匐生長,枝葉茂密,覆蓋度大,在荒坡裸地種植,護坡保持水土性能好。花期長,昆蟲傳粉,是很好的密源植物。百脈根壽命長,可與禾本科牧草混播,建立永久性刈牧兼用草地。種子有落地自生,自行繁衍習性,可用來補播天然草地,可使草地經久不衰,提高産量和質量。根和莖都有從腋芽生出新枝的能力,可切成短段作扡插繁殖,在牧草純種繁育和育種中有很高的價值,種子結實率高,繁殖系數大,每畝可産種子40~70千克,利于推廣。

藥用價值

【性味】辛,平。

【功能主治】清熱解毒,止咳平喘。用于風熱咳嗽,咽炎,扁桃體炎,胃中痞滿疼痛;外用治濕疹,瘡疖,痔瘡。

【用法用量】3~5錢,外用适量加冰片少許,搗爛外敷。

常見蟲害

草原毛蟲類、盲蝽類、苜蓿籽蜂、蛴螬、苜蓿夜蛾、小麥皮薊馬、葉蟬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