堿蓬

堿蓬

中央種子目藜科植物
堿蓬(學名: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嫩苗俗稱“狼尾(yǐ)巴條”、長成稱海英菜、堿蒿、鹽蒿等,鹽蓬、堿蒿子、鹽蒿子别名:老虎尾、和尚頭、豬尾巴、鹽蒿,為藜科、堿蓬屬一年生草本植物。其營養豐富,是一種優質蔬菜和油料作物。堿蓬莖直立,圓柱形,高達30~100厘米,花單生或2~3朵有柄簇生于葉腋的短柄上,呈團傘狀,花被于果期呈五角星狀,是典型鹽生植物,其栽培技術比較粗放,主要分布于東北、西北、華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堿蓬的商品性好,堿蓬株型美觀,有“翡翠珊瑚”的雅稱,鮮嫩莖葉營養豐富,具有特别的海鮮味,口感好。而且可入藥主治食積停滞、發熱等。堿蓬的嫩莖葉既可鮮食,又可制造成幹,便于貯藏和運輸,因此堿蓬的菜用開發具有較好的前景。
    中文名:堿蓬 拉丁學名:Suaeda glauca (Bunge) Bunge 别名: 界:植物界 亞界: 總門: 門:被子植物門 Angiospermae [傳統系統] 亞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Magnoliopsida),又稱木蘭綱。 亞綱:石竹亞綱Caryophyllidae 超目: 目:石竹目Caryophyllales 亞目: 科:苋科 Amaranthaceae 亞科:将藜科的種類并到苋科,原藜科物種成苋科的一個亞科藜亞科。 族:堿蓬族 Trib. Suaedeae 亞族: 屬:堿蓬屬 Suaeda 亞屬: 組: 亞組: 種:堿蓬 S. glauca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别名:鹽蒿 分布:東北、西北、華北和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等地。

形态特征

莖直立,粗壯,圓柱狀,淺綠色,有條棱,上部多分枝。枝細長,上升或斜伸。

葉絲狀條形,半圓柱狀,通常長1.5-5厘米,寬約1.5毫米,灰綠色,光滑無毛,稍向上彎曲,先端微尖,基部稍收縮。

花兩性兼有雌性,單生或2-6朵團集,大多着生于葉的近基部處。兩性花花被杯狀,長1-1.5毫米,黃綠色。雌花花被近球形,直徑約0.7毫米,較肥厚,灰綠色。花被裂片卵狀三角形,先端鈍,果時增厚,使花被略呈五角星狀,千後變黑色。雄蕊5,花藥寬卵形至矩圓形,長約0.9毫米。柱頭2,黑褐色,稍外彎。

胞果包在花被内,果皮膜質。種子橫生或斜生,雙凸鏡形,黑色,直徑約2毫米,周邊鈍或銳,表面具清晰的顆粒狀點紋,稍有光澤;胚乳很少。花果期7-9月。

一年生草本,高30-150cm。莖直立,有條棱,上部多分枝,核細長,斜伸或開展。葉王生;尤柄;葉片線形,半圓柱狀,肉質,長1.5-5cm,寬約1.5mm,先端尖銳,灰綠色,光滑或微被白粉。花兩性或兼有雌性,單生或2-5朵,集生于葉腋的短柄上,排列成聚傘花序;兩性花花被環狀;雌花的花被近球形;花破裂片果時增厚,小苞片短子花被;使花被略呈五角星狀,幹後變黑色;雄蕊5,花絲很短;雌花的花柱伸出較長,柱頭2。胞果扁球形,包于多對有降脊的花被内,先端露出。種子雙凸鏡形,黑色,表面有顆粒狀點紋。花期6-8月,果期9-10月。

産地生境

産黑龍江、内蒙古、河北、山東、江蘇、浙江、河南、山西、陝西、甯夏、甘肅、青海、新疆南部。生于海濱、荒地、渠岸、田邊等含鹽堿的土壤上。分布于蒙古、蘇聯西伯利亞及遠東、朝鮮、日本。

生長習性

堿蓬是一種鹽生植物,俗稱"鹽蒿"、"海鮮菜",經人工馴化可以成為新的栽培蔬菜品種,并能在脫鹽土上栽培。生于海濱、荒地、渠岸、河谷、路旁、田邊等含鹽堿的土壤上。

堿蓬喜高濕、耐鹽堿、耐貧瘠、少病蟲害,是一種天然的無公害綠色食品,适于沿海地區沙土或沙壤土種植。堿蓬要求土壤有較好的水分條件,但由于莖葉肉質,葉内貯有大量的水分,故能忍受暫時的幹旱。種子的休眠期很短,遇上适宜的條件便能迅速發芽出苗生長。但大多數的種子在夏季雨後迅速發芽出苗。在堿湖周圍和在鹽堿斑上多星散或群集生長,可形成純群落,也是其他鹽生植物群落的伴生種。

堿蓬溫度适應範圍廣,在自然條件下3月上中旬即可出苗,栽培技術簡單,可春季和秋冬季設施栽培。播種至鮮菜采摘時間短,春夏季25~40d,秋冬季45~60d,可作為空茬補缺蔬菜栽培。

主要品類

南方堿蓬Suaeda australis (R. Br.) Moq.

角果堿蓬Suaeda corniculata (C. A. Mey.) Bunge

角果堿蓬 (原變種)Suaeda corniculata (C. A. Mey.) Bunge var. corniculata

西藏角果堿蓬(變種)Suaeda corniculata (C. A. Mey.) Bunge var. olufsenii (Paulsen) G. L. Chu

鐮葉堿蓬Suaeda crassifolia Pall.

盤果堿蓬Suaeda heterophylla (Kar. & Kir.) Bunge

肥葉堿蓬Suaeda kossinskyi Iljin

平卧堿蓬Suaeda prostrata Pall.

阿拉善堿蓬Suaeda przewalskii Bunge

星花堿蓬Suaeda stellatiflora G. L. Chu

主要成分

據江蘇沿海地區農科所測定,堿蓬的營養成分全面而豐富,其鮮嫩莖葉的蛋白質含量占幹物質的40%,與大豆相仿;而籽粒的脂肪含量高達36.4%,遠高于大豆(18.8%)。另外,堿蓬莖葉中含有大量的人體所必需的氨基酸、維生素、胡蘿蔔素和Ca、P、Fe、Cu、Zn、Mn、Se等微量元素,其中有許多指标都高于螺旋藻。由此可見其食用、保健、藥用價值之大,非一般食品所能及。市場價格看好,春季鮮菜售價2.5元/kg,制幹18.00元/kg;冬季栽培畝産鮮菜1000kg,經濟效益非常顯着。

主要價值

【性味】微鹹;性涼

【歸經】腎經

【功能主治】清熱;消積。主食積停滞;發熱

【用法用量】内服:煎湯,6~9g,鮮品15~30g

灰綠堿蓬的全草藥用,"葉: 味微鹹,性微寒。"腎經。可擁有清熱、消積、治瘰疠、腹脹等功效。用法為内服,煎湯,用量為6-9克。(出自《救荒本草》)

全草灰黃色。葉多破碎,完整者為絲狀條形,無毛。花多着生于葉基部。果實包在宿存的花被内,果皮膜質。種子黑色,直徑約2mm。表面具清晰的顆粒狀點紋,稍有光澤。

掃描電鏡下觀察,種子扁圓形,一邊有微突出的胚。表面有顆粒狀小點,放大後小點為多邊形、排列緊密的細胞,細胞間隔清晰,中間略鼓。

植物文化

文獻記載

1.《救荒本草》:堿蓬生水傍下濕地。莖似落LI,亦有線楞,葉似蓬而肥壯,比蓬葉亦稀疏,莖葉間結青子極細小。

2.《藥性考》:鹽蓬、堿蓬二種,皆産北直鹹地,土人割之,燒灰淋湯,煎熬得鹽。其葉似蒿圓長,至秋時莖葉俱紅。燒灰煎鹽,勝海水煮者。

3.《生态和平亞洲》:選擇堿蓬因為是高耐鹽堿的、同時是本地種植物,沒有植物入侵的問題。

各家論述

《綱目拾遺》:清熱,消積。瘰疠、腹脹。采收和儲藏。夏、秋季收割地上部分,曬幹,除去泥沙、雜質備用,亦可鮮用。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