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米草

大米草

禾本科米草属植物
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大米草具有很强的耐盐、耐淹特性,成熟种子易脱落,可随潮水漂流扩散至远近各处,具有促淤造陆、固土绿化等作用,被一些国家广为引进。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开始对大米草进行研究。1963年,仲崇信教授在江苏引种成功,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地区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但是大米草也具有极强的入侵性,一旦定植,在滩涂疯狂生长,会导致沿海水产资源锐减。
    中文名: 拉丁学名: 别名: 界:植物界 亚界: 总门: 门:被子植物门 亚门: 纲:单子叶植物纲 亚纲: 超目: 目: 亚目: 科:禾本科Gramineae 亚科: 族: 亚族: 属:米草属Spartina 亚属: 组: 亚组: 种:大米草Spartina anglica Hubb 亚种: 变种: 品种: 分布区域: 命名者及年代: 保护级别: 中文学名:大米草 中文别名:食人草 二名法:Spartina anglica 分布:在中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的海滩上,国外分布于丹麦、联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

基本简介

大米草,原产于英国南海岸,是欧洲海岸米草和美洲米草的天然杂交种。具有耐盐、耐渍、生长繁殖快、生态幅度宽等特点,在促淤、护堤、保岸等方面有作用,1963年在中国引种成功。虽然大米草在生态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和可用性,但其自身特点也使它具有很强的侵入性,并主要产生四个方面的危害:破坏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影响滩涂养殖、堵塞航道、诱发赤潮,大米草和互花米草分别被列入全球100种最有危害外来物种名单和中国外来入侵种的名单。大米草在滩涂的疯狂生长,致使其中的鱼类、蟹类、贝类、藻类等大量生物丧失生长繁殖场所,导致沿海水产资源锐减。同时,由于一年一度大量根系生理性枯烂和大量种子枯死于海水中,致使滩泥受到污染,海水水质变劣,助发赤潮。

历史发展

关于大米草的最早记录,始于1666年Merrett对英国海岸米草的描述。中国是上世纪60年代初开始对大米草进行研究的,1963年南京大学仲崇信教授率先从英国引种大米草在江苏省海涂试种并获得成功,1964年引种于浙江沿海各县、市,1980年引种到福建,之后逐渐被其他沿海省市引种繁殖并取得成功。

形态特征

秆直立,分蘖多而密聚成丛,高度随生长环境条件而异,约10-120厘米,径3-5毫米,无毛。叶鞘大多长于节间,无毛,基部叶鞘常撕裂成纤维状而宿存;叶舌长约1毫米,具长约1.5毫米的白色纤毛;叶片线形,先端渐尖,基部圆形,两面无毛,长约20厘米,宽8-10毫米,中脉在上面不显著。穗状花序长7-11厘米,劲直而靠近主轴,先端常延伸成芒刺状,穗轴具3稜,无毛,2-6枚总状着生于主轴上;小穗单生,长卵状披针形,疏生短柔毛,长14-18毫米,无柄,成熟时整个脱落;第一颖草质,先端长渐尖,长6-7毫米,具1脉;第二颖先端略钝,长14-16毫米,具1-3脉;外稃草质,长约10毫米,具1脉,脊上微粗糙;内稃膜质,长约11毫米,具2脉;花药黄色,长约5毫米,柱头白色羽毛状;子房无毛。颖果圆柱形,长约10毫米,光滑无毛,胚长达颖果的1/3。

生物特性

大米草具有很强的耐盐、耐淹特性,能在其他植物不能生长的潮水经常淹到的海滩中的潮带栽植成活。因它是湿生植物,故耐旱能力差。在海水淹没时间太长、缺少光照的低滩不能生存。在风浪太大的侵蚀滩面则不能扎根,但大米草密集成草丛,则可抵挡较大风浪。它既能生于海水盐土,也适应在淡水中性土、软硬泥滩、沙滩上生长。分蘖力特别强,在潮间第一年可增加几十倍到一百多倍,几年便可连片成草场。耐高温,草丛在气温40—42℃时,若水分充足仍能分蘖生长。不耐倒春寒,当夜温骤降到—10℃甚至以下时,将被冻死。耐石油、朵酚油的污染,能吸收汞及放射性元素铯、锶、镉等。

适生于海水正常盐度为35%、土壤含盐量为20%的中潮带。耐碱力的初步试验表明,在碱土pH10.5—11中,茎、叶扔保持青绿。耐水淹,每次潮水淹没时间在6小时以内生长正常。能经受一定的风浪冲击。耐淤,植株一般能随淤随长,但不耐全部特别淤埋。在嫌气条件下,根系不易腐烂,根区细菌增多,固氮率4千倍于光滩土。刈割后再生较快,一年中适当割草1—3次,可提高产草量。

地理分布

我国分布于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等省(市、区)的海滩上,国外分布于丹麦、联邦德国,荷兰,法国、英国、爱尔兰、新西兰、澳大利亚、美国。

经济价值

嫩叶及地下茎有甜味、草粉清香,马、骡、黄牛、水牛、山羊、绵羊、奶山羊、猪、兔皆喜食。此外鹅、鱼也喜食。根据七个月地上部分营养成分的分析,可以看出,粗蛋白含量在旺盛生长抽穗之前最高可达13%,盛花期下降至9%左右。胡萝卜素含量变化大体与粗蛋白含量变化一致。粗灰分与钙的含量在秋末冬初比春夏高1倍。十八种氨基酸5个月含量分析结果以谷氨酸、亮氨酸最高。天冬氨酸、丙氨酸次之,组氨酸,色氨酸、氨酸最低。十种必需氨基酸与国外有代表性的禾本科牧草的平均含量相比,六种超过(苯丙氨酸、亮氨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苏氨酸、缬氨酸)四种不及(赖氨酸、色氨酸、组氨酸、精氨酸)。国外曾研究过两个样品,其营养成分分别为:粗脂肪39%—40.5%,粗蛋白39.3%—45.5%,粗纤维63.6%—66%,无氮浸出物46%—48.5%。

大米草对反刍动物消化率也较高,是一种优良牧草,草场一般亩产鲜草1000—2000千克。茎叶比1:2.1—1:3.5,较低滩面为1:1.5左右(89次测重,启东)。在江浙沿海可全年放牧,割草堆贮全年均可用。由于赖氨酸含量较少,宜混饲。鲜草、干草、青贮、草粉、粉浆发酵等方式均可用。此外,大米草还能增加土壤有机质,改良土壤团粒结构,使软泥滩坚实,促淤消浪,保滩护岸,改良盐土,用作绿肥、燃料、造纸、制绳等。

栽培技术

1.选地。大米草宜选择海滩中潮带栽培。军港和水产养殖场附近不宜栽植。

2.育苗。大米草一般不用种子繁殖,采用分株繁殖法。在大缸或水田育苗,保持浅水层并施肥。每缸用1—2株苗,1年即可长满缸。

3.栽植。将育成的苗连根和地下茎挖出,每5—10株为一丛作种苗,按株行距2—3米,或3—5米栽植。栽植深度6—10厘米,风浪大的宜深,风浪小的宜浅。栽植时间应在每月小潮转大潮时期,即农历十一、十二或二十七、二十八日进行,以便达到栽后连续五六天以上每天均有潮水淹到,从而保证草苗扎根成活。

4.管理。栽后头几个月要经常查苗、护苗和补苗。从第2年起,每年秋冬将地上部分收割干净,以利来年春季新生苗的正常生长。

利用方法

1.刈割青饲。大米草每年可刈割3次,第1次在6—7月,大米草抽穗时进行,第2次在9月中下旬,再生草长至30厘米左右时刈割,第3次在11月上中旬,即临冬前刈割。刈割时应选择晴天进行。每次刈割之后晾晒至叶片萎蔫,就可切碎或整株直接饲喂畜禽,还可粉浆发酵喂猪。如果刈割的青草短期内喂不完,就可青贮或晒制干草或粉碎成草粉贮存,等缺草时饲喂畜禽。

2.放牧。在海滩大米草草场上可全年放牧牛、马、羊、鹿等家畜。海蟹、天鹅、大雁等也均喜食大米草,常飞到海滩上采食。此外也可用来养鱼、喂兔。应注意放牧时要划区轮牧、以利再生草的生长。

主要危害及原因

在取得经济效益的同时,大米草造成的生态问题已经引起了人们重视,它已被归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之列。如中国福建省的入侵状况如下:

福建是中国海岸线最长的省份,从20世纪60年代起,出于防浪护堤、保护滩涂的考虑,福建开始从国外引种大米草,并于80年代推广。可是,恣意生长的大米草,已“霸占”福建省约2/3的海滩,极大地破坏了生态环境。因至今未找到有效的“剿灭”方法,大米草的危害性正在不断扩展。在宁德沿海地区,当地百姓痛恨地把大米草叫作“食人草”。这一地区的海滩近870千米长,原本拥有优良的近海生物栖息环境,可是有3/4的滩涂被大米草侵占,水产品和其它植物因此无法立足,人们的生活也受到威胁。尤其是渔民在滩涂上“掏小海”即捡拾海产品时,一旦海潮袭来,陷在茫茫的大米草中很难辨清方向,甚至导致丧生的悲剧。大米草疯长,不但侵占沿海滩涂植物的生长空间,致使大片红树林消亡,而且导致贝类、蟹类、藻类、鱼类等多种生物窒息死亡,并与海带、紫菜等争夺营养,水产品养殖受到毁灭性打击。

另外,大米草还影响了海水的交换能力,导致水质下降并诱发赤潮;堵塞航道,影响各类船只出港。为了根除大米草,当地群众想尽了一切办法:火烧、刀砍、药灭,但均未奏效。1996年起,宁德地区向国内外悬赏20万元寻求除草良方,至今无果。专家指出,造成这些外来物种成功入侵的主要原因,是缺乏国家生态安全防范意识,缺乏综合性的利益与风险评估体系等。而一旦外来生物入侵成功,要彻底根除极为困难,且用于控制蔓延的代价极大。然而,在福建引种同时,有的地方还在引种大米草。比如,为了“保护长江入海生物及洄游生物多样性的目的”,有的地市已经引种大面积的大米草。据了解,大米草已经传播到中国南北100多个县市的沿海滩涂,海岸生态安全正遭受严重威胁。

难除的原因

大米草植株含有盐腺,能附集盐分,使其整株盐度达70以上。在这样高的盐度下很多除草剂都会失效,即使不失效,其效力也会大大降低。2.涨潮退潮的影响。因为大米草为滩涂植物,每天都会被海水淹没两次,每次长达6h,这样必然会造成所用药剂的散失。同时,因为大米草生长在海洋滩涂,所用未被大米草吸收的药剂会直接被海水带走,所以就要求除草剂使用后,除草剂本身及残留不应对水生生物造成危害且对环境安全。大米草防除后的效益一是经济效益,二是生态效益。

相关词条

相关搜索

其它词条